首页>热点 > >正文

向老祖宗学习,打卡端午“新花样”

“好将沉醉酬佳节,十分酒、一分歌。”端午节怎么过?苏轼答:喝酒、唱歌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宋代苏轼的《少年游·端午赠黄守徐君猷》中,端午节最欢乐的莫过于和朋友一起喝酒唱歌了。这我们印象里的吃粽子、赛龙舟似乎完全不同。

《雍正十二月行乐图》之 五月竞舟 (局部) 郎世宁

其实,古人过端午节可比我们现在“丰富得多”。

除了端午,还有端一二三四?

关于“端午”,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,俗重此日也,与夏至同。”

“端”这个字在战国时期的竹简上就出现了,它是形声字兼会意字,从立,耑声。本义一般认为是开始、开端,后来引申为人的品行端正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端,物初生之题也。”即说端为初的意思,因此“端午”就是“初五”的意思。

另外,古人还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。陈元靓的《岁时广记》中记载:“京师市尘人,以五月初一为端一,初二为端二,数以至五谓之端五。”

天干地支

根据古代天干地支的算法,一年中第五个月是“午月”,午月午日谓之“重午”,而午日又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午也称为“端阳”。

除了端午、端阳,端午节还有很多别称。据统计,端午节的叫法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是最多的,有龙舟节、重午节、端阳节、端五节、重五节、当五汛、天中节、夏节、艾节、五月节、菖蒲节、天医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、五月初五、五月当午等二十多个。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“五月初五”,唐以后,“端午”便取而代之,成为主流的称呼。

解锁端午不同玩法

关于端午的习俗,现在人们最常见的应该就是吃粽子、赛龙舟了,部分地区还有挂艾草、喝雄黄酒等习俗。现代的端午习俗已经十分丰富,古代人民端午时节的花样只会多,不会少。

1.粽子,能吃又能玩

唐朝时,端午节很多习俗的纪念意义减弱,逐渐成为民众喜爱的娱乐活动。王仁裕在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中记载,唐玄宗开元年间,宫中在端午节这天举行了一种射粽游戏:将粉团粽子置于桌上,大家用小角弓射击,射中者即得到相应的粽子。

此外,唐宫中还举办过解粽比赛:吃粽子时解下的粽叶最长又解得最快者便是优胜者。这些游戏玩起来简单有趣,因此很快便从宫中传到民间,成为当时流行的端午习俗。

清 徐扬 《射粉团》

除了粽子游戏,关于粽子口味,古代也早就有了“甜咸党”之争。清代以前,粽子都是甜口的,苏轼就是一个标准的 “甜党”。他的《皇太后阁六首》中有:“不独盘中见卢橘,时于粽里得杨梅。”说明他尤为钟爱以蜜饯为馅的粽子。

清代以后,火腿出现并逐渐流行,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咸口的“火腿粽子”。清代诗人林苏门就有《火腿粽》一诗:“一串穿成粽,名传角黍通。豚蒸和粳米,白腻透纤红。细箬轻轻裹,浓香粒粒融。兰江腌酺贵,知味易牙同。”可见他对火腿粽的喜爱。

2.斗草,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

除了粽子,古代还流行一种男女老少都爱玩的娱乐活动——斗草。说起斗草,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分为文斗和武斗。

武斗是人以叶柄相勾,捏住相拽,断者为输。梁朝人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五月五日,四民并踏百草,又有斗草之戏。”

清 金挺标《群婴斗草图》

文斗多数为女子所玩,主要考验人的知识功底。在古代,文斗有特定的规矩,像是对对子一样,如一个人说“狗尾草”,根据规则,狗尾草可以对鸡冠花,另一个人就要回答“鸡冠花”,如果对方答不上来,那便是输了。

明 仇英 《汉宫春晓图》局部

《红楼梦》中第六十二、七十六回等便有大观园中的女子们斗草的描写,众人对出了如“观音柳对罗汉松”“金盏草对玉簪花”等风雅又有趣的对子。

3.赠夏衣,君臣之间的情谊交流

吃喝玩乐之外,端午还是一个交流感情的好时机。唐朝时,君臣之间流行在端午互赠夏衣。

杜甫有一首著名的《端午日赐衣》,诗中写道:“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。自天题处湿,当暑着来清。意内称长短,终身荷圣情。”

杜甫画像

宫衣又叫夏衣,据悉,当时的杜甫流放被贬,只是一个八品小官,因此对收到皇帝的夏衣既惊讶又感激。从侧面看,这也说明了皇帝赐夏衣不仅限于高官,反而范围十分广泛。

皇帝给官员赐衣,地方官吏也会向皇上敬献夏衣。在杜甫的另一首诗《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》中有一句“裁缝云雾成御衣,拜跪题封向端午”。写的就是向卿这个人做了一件夏衣,要去进奉给皇上,杜甫作此诗为他送行。

无论是粽子的“花样玩法”,还是斗草、赠夏衣等从朝廷到民间都流行的娱乐活动,古人这些活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同时,也给我们过端午节带来了一些巧思。吃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、伍子胥传说流传至今,射粽、斗草等风俗却在发展中逐渐消失。

在今年的端午节,也许我们可以扯一根杂草,和小伙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斗草决斗,重享这古老游戏带给我们的乐趣。(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)

标签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