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Ben Kenigsberg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译者:易二三
校对:覃天
来源:The New York Times(2022年12月23日)
达米恩·查泽雷的新作《巴比伦》是《雨中曲》与《不羁夜》的混合体,其借鉴的真实电影史足以让影迷沉醉其中,或愤怒他们。以下是查泽雷这部长达三小时的大作的一些参考原型及相关背景。
克拉拉·鲍
当你听到一个电影明星有「某种」(it)特质——不管那指的是什么——都要归功于女星克拉拉·鲍,她因为出演改编自埃莉诺·格林小说的《攀上枝头》(It,1927)而得到了「它女郎」(It Girl,译者注:可意译为摩登女郎或性感女郎,现在多指以社会名流的生活方式而名声大噪的年轻女性)的昵称。
《攀上枝头》
查泽雷在1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,《巴比伦》中一夜成名的女主角妮莉·拉罗伊(玛格特·罗比饰),在有声电影时代到来之际一蹶不振,这个角色的灵感就来自鲍。大卫·斯坦恩备受好评的传记《克拉拉·鲍:狂奔》(Clara Bow: Runnin’ Wild)也表明了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:鲍的卑微出身是其不安全感的来源。据说她异常善于按导演的指令立刻哭泣。医生认为鲍的母亲患有神经紊乱症(实际上是癫痫),并且她在鲍刚出道时就去世了。而只会剥削她的父亲则自作主张地成为了她的经纪人。
道格拉斯·范朋克、约翰·吉尔伯特和鲁道夫·瓦伦蒂诺
布拉德·皮特曾透露,他以范朋克、吉尔伯特和瓦伦蒂诺为原型塑造了他在《巴比伦》中的角色杰克·康拉德。瓦伦蒂诺在《巴比伦》中一闪而过(提及了他于1926年的逝世),而且与假装自己是意大利人的杰克不同,瓦伦蒂诺的确出生于意大利。
《巴比伦》
范朋克和吉尔伯特通常被认为是无声电影时代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,而两人的名气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而逐渐衰弱,但在一些有声电影中,他们的表现也相当自如。(当吉尔伯特于1933年在《瑞典女王》中与葛丽泰·嘉宝演对手戏时,《纽约时报》的评论家莫达特·霍尔称赞他的表演比无声电影中「要克制内敛得多」)。两人都英年早逝,尽管他们的命运与杰克不尽相同。
黄柳霜
茱菲女士(李丽君饰)这个角色的灵感来源显而易见——就是黄柳霜,这位具有开创意义的美籍华裔女演员,曾有一段时间搬到了欧洲,比片中茱菲移居的时间早一点。和黄柳霜一样,茱菲也曾被传是女同性恋者,而且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逐渐退出银幕。黄柳霜在欧洲最有名的电影——奢侈的、以伦敦为背景的《唐人街繁华梦》(1929)——也是无声的。1932年,黄柳霜回到了好莱坞,与玛琳·黛德丽联袂出演了约瑟夫·冯·斯登堡的《上海快车》。
但黄柳霜确实失去了工作,因为她的形象与时代不相符,正如《巴比伦》所暗示的那样,她低估了种族主义的影响。黄柳霜经常出演一些配角,据说还很有希望担纲《大地》(1937)的女主角,但有人担心让她与白人男演员保罗·穆尼演对手戏会释放出种族通婚的信息。《大地》是制片人欧文·萨尔伯格(在《巴比伦》中由麦克思·明格拉饰演)拍摄的最后一批电影之一,而他也是《巴比伦》中少数以真名出镜的人物之一。
有声电影的过渡
《巴比伦》指向了电影向有声时代过渡的动荡时期。当杰克获悉华纳兄弟公司即将推出的由阿尔·乔生主演的有声电影将会大卖时,他问道,这部电影是否「像《唐璜》一样」——一部1926年的电影,有同步配乐但没有对白。事实上,乔生主演的那部电影就是《爵士歌手》(1927),与它所获得的盛誉相反,《爵士歌手》并不是第一部有声电影,它甚至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有声电影(有很长时间的沉默)。但《爵士歌手》在票房上的成功足以表明有声电影是前途无量的。
《爵士歌手》
克拉拉·鲍和她的声音
妮莉在《巴比伦》中出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《贵妇与教师》,由露丝·阿德勒(奥莉维亚·汉密尔顿饰)执导,很明显对应了鲍的第一部有声电影《野宴》(1929)——导演是多萝西·阿兹娜。妮莉在声音方面的问题从一出场就显现了出来,她大声宣布着:「大学我来了!」时,一名技术人员哭丧着脸着说:「她的声音几乎划破了我的耳膜。」类似的轶事在肯尼斯·安格那本充满争议的书《好莱坞巴比伦》中也有所涉及。尽管如此,这部电影还是很好地捕捉到了早期有声电影时代的限制,比如需要将产生噪音的摄影机包裹在一个小盒子里。
《野宴》
尽管妮莉的泽西口音颇受讽刺,但鲍的布鲁克林口音表现得还算不错。霍尔在1929年关于《野宴》的影评中写道:「鲍小姐的声音比影片的叙事要好。」今天看来,这是一部带有严肃性的嬉戏之作,而鲍是其中最棒的一部分。
肯尼斯·安格的《好莱坞巴比伦》
1959年,实验电影制片人安格(《烟火》)出版了《好莱坞巴比伦》,该书以猎奇的口吻,对电影圈人士的死亡、吸毒习惯和性生活的相关细节进行了整理。严肃的电影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有害无益的胡说八道,并从那时起一直试图纠正书中的说法。
虽然安格的《巴比伦》不是查泽雷的《巴比伦》的正式灵感来源,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难以忽视的。当妮莉在赌博中赢了南加州大学的橄榄球队队员后被他们追捧时,这个场景不免让人想到安格所写的故事,即鲍在整个南加州大学橄榄球队中是「派对女郎」一样的形象,「频频出现在他们充斥着啤酒味的、喧哗的、近乎淫乱的周末派对上。」(另一方面,妮莉出格的工装裤造型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鲍同时期的演员贝茜·洛芙的一张广泛流传的照片。)
在他的传记中,斯坦恩将这一谣言追溯到鲍的真实习惯,即周六晚上,她会在自己的贝弗利山庄别墅里接待南加州大学的球员们。但采访过球员的斯坦恩得出的结论是,「即使是最疯狂的聚会,也不过是以凌晨4点在克拉拉的前院草坪上进行的触地橄榄球游戏而轻松结束的。」
《雨中曲》
整部《巴比伦》都在向《雨中曲》致敬,后者在1952年纪念了有声电影的过渡时期。但在《巴比伦》中,你会在一个距离同名影片上映几十年前的场景中听到《雨中曲》这首歌。查泽雷展现了《1929好莱坞滑稽剧》的拍摄过程,这是一部有吉尔伯特参演的、角色僵硬而明星云集的歌舞片。
歌曲《雨中曲》在《1929好莱坞滑稽剧》中出现了两次,查泽雷在他的影片中重新演绎了这个场景——在《1929好莱坞滑稽剧》以彩色画面呈现的结尾,演员们身处在《诺亚方舟》的布景前,跟着这首歌舞动。而在《巴比伦》中,杰克也一度随着《雨中曲》起舞。
黑人爵士音乐家
在《雨中曲》的拍摄过程中,小号手西德尼·帕尔默(约翰·艾德坡饰)告诉刚刚崭露头角的电影公司主管曼尼·托雷斯(迭戈·卡尔瓦饰),摄影机的方向摆错了。很快,西德尼和他的乐队就出现在了这部电影之中,直到他被要求将自己的脸和皮肤涂得更黑后才毅然退出。
查泽雷从路易斯·阿姆斯特朗和艾灵顿公爵等黑人音乐家身上汲取了灵感,他们在早期有声电影时代就出现在银幕之上。和西德尼一样,阿姆斯特朗和艾灵顿也常常面对着一些侮辱性的场面。
在《黑与蓝的狂想曲》(A Rhapsody in Black and Blue,1932)中,阿姆斯特朗表演了两首歌,「穿着剪裁粗糙的豹皮,就像个非洲野人,」托马斯兄弟在《路易斯·阿姆斯特朗:现代主义的大师》(Louis Armstrong, Master of Modernism)一书中如是写道。而根据特里·蒂奇的传记《公爵:艾灵顿公爵的一生》(Duke: A Life of Duke Ellington),在拍摄《确认,再确认》(Check and Double Check ,1930)时——即广播剧《阿莫斯与安迪》的电影版,艾灵顿乐队中肤色较浅的成员「被电影公司勒令在一个舞厅的场景中化上深色的妆容,这件事被黑人报纸刊载了出来。」
拉丁裔在20年代好莱坞的成功
查泽雷为曼尼这个角色参考了很多原型,他最终成为早期有声电影时代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。这些原型包括勒内·卡多纳,一位拍摄了100多部作品的古巴导演,以及电影摄影师恩里克·胡安·瓦莱霍。但他最有趣的参考人选可能是何塞利托·罗德里格斯和罗贝托·罗德里格斯,这对墨西哥兄弟在好莱坞开发了一套录音系统。而曼尼在片中被邀请成为一家电影公司的声音部门主管,和何塞利托一样,他也是个电子专家。